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碧海蓝天间绘就产业新景——普陀绿色修船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
记者 胡凡 通讯员 丁泳翔  2025-11-20 10:00
  

  当超高压水射流取代了以往粉尘飞扬的喷砂作业,当甲醇动力船舶驶向深蓝,当智能机器人灵活穿梭于船坞……近年来,普陀持续聚焦绿色修船技术攻关与产业升级,在环保革新、技术突破与能级跃升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为航运业书写着“中国范本”,为全球航运绿色转型持续注入“普陀力量”。

  环保革新

  从污染治理到源头减碳

  曾经,粉尘、漆雾与废水是修船业难以摆脱的“生态痛点”。如今,走进普陀的修船基地,洁净有序的作业场景已彻底颠覆传统印象——数十米外不见扬尘,刺耳噪声大幅降低,这背后是普陀对环保治理的极致追求。

  目前,全区规上船企已在核心制造环节全面应用绿色工艺,并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超高压水除锈技术彻底替代传统喷砂,从源头杜绝粉尘污染;空气辅助喷涂、高压无气喷涂等先进工艺的推广,使涂料利用率提升1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得到精准管控。

  在废水处理方面,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的3个船坞已实现污水集成回收系统全覆盖。2025年前8个月,累计完成130余艘次船舶除锈作业,所有废水经处理后均达标纳管排放,真正实现了“闭环循环”。如今,超过90%的船企已完成环保规范化建设,绿色生产已成为普陀修船业的鲜明底色。

  技术突破

  智能与绿色的双轮驱动

  科技创新是绿色修船的核心驱动力。普陀船企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并重,多项硬核装备与首创技术成功填补行业空白。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自主研发的智能环保型自动喷涂机器人,经多轮实践验证,能使施工效率提升12%,并有效规避高空作业风险,其污水集成回收装置、超高压水除锈装置获评浙江省优秀工业产品;万邦重工研发的货舱肋骨结构面除锈机器人,以及全球首个数字与AI机电维修中心,共同构成了智能修船体系。该体系依托5G信号实现对修船工序的实时管控,使整体修船效率提升30%以上。

  在高端改装领域,普陀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鑫亚船舶成为国内首家具备GTT薄膜型LNG船修理资质的民营企业,成功打破国外垄断;舟山亚泰船舶完成全球首艘14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改造,相比传统重油燃料减碳70%,且实现硫化物零排放,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碳改装方案。

  产业升级

  从规模领先到能级跃升

  如今,普陀已成为全球修船产业的新高地。3家船厂入选克拉克森全球修船十强企业榜单,并为中国顶级修船企业组织“斯佩克”(SPCC)发起单位。今年1至9月,普陀船舶海工产业总产值达140.9亿元,同比增长12.1%;船舶维修产值达100.9亿元,同比增长11.3%。外轮修理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船舶海工业占全区生产总值近40%。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普陀对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与精准高效的政策扶持。我区构建“1+N”产业政策体系,聚焦绿色装备研发、高端业务拓展与智能化改造等关键环节,今年1至9月完成技改投资10.8亿元。

  同时,普陀通过培育创新梯队、搭建合作平台,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发展合力。通过制定整治提升方案,淘汰“低小散”船企,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工业上楼”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实现了用地集约与能级提升。更重要的是,普陀牵头构建行业标准体系,发布全省首个《船舶修造企业碳足迹核算与报告要求》市级地方标准,并推动万邦重工与挪威船级社合作探索船舶维修业ESG体系。以普陀为代表的绿色修船经验,已入选国务院第六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普陀经验”正走向全国。

  从碧波荡漾的普陀海域到全球航运的广阔舞台,绿色修船已成为普陀一张闪亮的“金名片”。随着技术持续突破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普陀的绿色修船产业正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国际一流水平,为推动全球修船业绿色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虞海   责任编辑:孙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