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108号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区广播电视台)



一团布艺塑形的头坯,一身锦绣的戏服,一个灵巧的布制身躯——在普陀非遗馆的戏台上,这些就是布袋木偶戏的全部“演员”。这门源自闽南、扎根舟山近二百年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海岛风格,正在一代代传承中延续着生命力。
每周日下午,普陀非遗馆里总是座无虚席。在铿锵的唱腔与阵阵喝彩声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舒彩飞坐在戏台后方,双手灵活地操纵着木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她演绎的经典剧目《薛丁山西征》,以其生动的表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许多老观众心中难忘的文化记忆。
普陀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随闽南移民渡海传入舟山。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它吸收了本地的方言、民间小调和戏曲精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岛风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木偶戏的黄金时期,它作为海岛渔民重要的精神慰藉,活跃在渔村晒场、祠堂庙会等场所,成为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起初只是觉着好玩,跟着师傅学,哪里想过会成为传承人。”舒彩飞回忆起学艺经历时说道。她口中的师傅陈明详,是普陀木偶戏的重要传承者。2010年,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普陀木偶戏剧团,为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师傅有心栽培我,从那时起,我才真正认真地对待这门艺术。”
一个精美的木偶背后,是雕刻、刺绣、服装等多道工序的精心制作。头坯需选用上等樟木,由经验丰富的匠人精雕细琢;戏服则根据角色身份,或绣制蟒袍玉带,或缝制粗布短褐,每一件都是手工完成的艺术品。表演时,主表演者要在幕后精准操控木偶动作,同时需要乐队默契配合鼓点、弦乐和唱腔,共同在方寸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舒彩飞而言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意味着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得到了正式认可,我们这些‘做戏人’多年的坚守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她深情地说。
木偶虽假,戏情却真。在《岳母刺字》《目连救母》《包公打銮驾》等经典剧目中,忠孝廉义等中华传统美德得到了生动诠释。“木偶的每个动作都由人操控,但它们演绎的故事,却在潜移默化中教导人们明辨是非、知书达理。”舒彩飞认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正是木偶戏历经百年而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面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冲击,如何让木偶戏更好地“活”下去,是舒彩飞始终思考的课题。近年来,她带领剧团积极创新,不仅走进校园演出《武松打虎》《哪吒闹海》等经典折子戏,还活跃在社区、景区等场所,让木偶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同时,他们也尝试创排融入现代元素的新编剧目,探索用传统艺术形式讲述当代故事。
“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看见、了解并真正喜欢上这门艺术。”舒彩飞充满期待地说,“只要台下还有观众鼓掌,只要还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就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