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向海图强,挥毫潮头皆风光——普陀“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道之一
记者 胡凡  2025-11-14 08:42
  

  开栏语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现代化新普陀建设再创佳绩。为展示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本报今起推出我们的“十四五”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东海潮涌,奋楫争先。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十四五”期间,我区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为契机,在传统产业迭代与新兴动能培育的双向发力中,走出了一条总量与质效同步提升、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向海图强之路。

  五年来,普陀经济答卷亮眼。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220.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63.9亿元,年均增速达18.17%;2024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17.6万元/亩,较2021年增长6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实现翻倍,从2021年的7.4亿元增至2024年的14.7亿元,年均增速达29%。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38.5%,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24年,全区4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跻身全省前十,创近五年最佳成绩。船舶海工、港口物流、海洋渔业三大核心产业协同发力,共同拉动普陀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

  船舶海工:从“规模领先”到“质效领跑”的跨越

  沿舟山群岛海岸线,现代化船厂依次排布,巨大的龙门吊巍然矗立,万吨巨轮在此“焕新”启航。作为普陀经济的“压舱石”,船舶修造与海工产业在“十四五”期间不仅巩固了规模优势,更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完成从“规模领先”向“质效领跑”的转型。

  目前,我区已集聚船舶修造企业28家,其中规上企业14家。全球修船十强企业中,普陀独占3席,形成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生态。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获评全省船舶修造领域首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鑫亚船舶成为国内首家具备GTT薄膜型LNG船修理资质的民营企业,填补了国内民营船企在高端LNG船修理领域的空白;万邦船舶重工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以普陀为代表的绿色修船经验,更入选国务院第六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普陀经验”走向全国。

  绿色转型离不开技术支撑。2024年10月,舟山亚泰船舶修造完成全球首艘14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改造,实现船舶碳排放减少约70%、硫化物零排放,为全球航运脱碳提供了“普陀方案”。

  创新与绿色双轮驱动,推动产业产值持续攀升。我区规上船舶修造业产值从2021年的77.2亿元增至2024年的152.6亿元,实现翻番,占全省比重约25%,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外轮修理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普陀在全球修船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港口经济:枢纽能级与开放能级的双重提升

  依托深水良港资源,我区在“十四五”期间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为抓手,持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推动港口经济实现枢纽能级与开放能级的双重跃升,在全国海事服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制度创新成为港口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分层设立土地使用权”“锚地航修试点”等特色举措被纳入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平台建设亦稳步推进。国际虾峙门·中国(普陀)航运服务产业园开园即吸引20余家企业入驻,涵盖运营、维修、供应、运输及船员管理等业态,并引进上海航运促进会、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4家机构与院校,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国际航运服务生态圈,让企业办事更便捷、发展更省心。

  同时,我区积极拓展新能源加注业务,加快布局生物燃料油、LNG、甲醇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推动港口服务从传统油品向绿色能源转型,综合运输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024年,全区保税燃料油加注量、结算量分别占全国15%和45%,天然气交易额超170亿元,海事服务总产出达209亿元。数据背后,是港口开放能级的持续跃升。

  特色产业:“一条鱼”带动全产业链升级

  “靠海吃海”的普陀,将海洋视为家园与“粮仓”。“十四五”期间,我区以海洋渔业为核心,推动“一条鱼”全产业链升级,构建起完整的“鱼经济”生态。2024年,我区海洋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537.05亿元,占全市45.7%,成为全国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典范。

  上游筑牢产业根基,我区创新推出“三原野化”散养等深远海养殖模式,持续推进万亩大黄鱼现代牧场建设,培育“悬山海牧”等地标品牌,形成“育苗—养殖”稳定供给体系。中游推动水产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我区建成总投资约10亿元、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的普陀万洋众创城预制菜产业一期项目,落地总投资3亿元的柏顺金枪鱼生物科技厂房新建项目,7家企业示范生产线实现全流程智能加工,边角料与废水通过生物酶解技术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下游扩容升级物流与终端,我区建成5万吨级冷链仓储集群,集成交易、冷链与新零售功能,构建“生鲜电商+冷链配送+直上餐桌”新业态。

  三产融合进一步释放“一条鱼”的价值。六横海洋牧场生态渔旅综合体、桃花岛渔旅融合式大黄鱼围栏野化养殖等项目,推动渔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此外,我区建成省级水产精深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联动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12家高校院所共建科研中心,实现“捕捞—养殖—加工—文旅—科技”全链条深度联动,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十四五”期间,我区以海洋为基、以创新为擎,在产业升级、开放赋能与特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站在新起点,普陀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坚实的产业基础,续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陈发强   责任编辑:孙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