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从海上救援到灯火守护——法国友人马库斯在东极见证善意传承
记者 高洁 通讯员 朱立波  2025-10-27 10:00
  

  近日,法国友人马库斯——曾将外祖父珍藏的618张侵华日军罪证照片捐赠给中国的友好使者来到舟山,开启了一场追寻“跨越时空的善意”的特别旅程。他和友人前往曾见证“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东极海域,并亲身体验从国家电网到智慧微电网的能源变革,探寻历史人道精神与当代光明守护之间的深刻联系。

  马库斯与友人钟灏松、士杰此行选择舟山,正是因为这片海域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时间回溯至1942年10月,载有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在东极附近海域被鱼雷击中。危急时刻,东极渔民们不顾安危,纷纷驾着小舢舨冲向沉船海域。没有先进设备,全凭双手与勇气;不惧风浪危险,只为救下素不相识的落难者——最终,384名英军战俘在渔民的营救下重获生机。如今,随着相关纪录片、电影的传播,这段尘封80余年的海上救援史,正被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知晓。

  这场追寻之旅,从一场面对面的讲述开始。在东极,渔民后代胡亦芳将一本已被翻得柔软的书——《不能忘却的营救——“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口述记录》捧到马库斯一行面前。“您看,这一页记录的就是我父亲当年参与救援的经过。”他指着书页动情讲述,“父亲那时才二十出头,看见海面上漂着人,连早饭都没顾上吃,就驾船冲了出去。”

  马库斯凝神静听,不时点头,眼中满是动容。“渔民们的善良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发自内心的本能,这种纯粹的善意太珍贵了。”好友钟灏松的感慨,道出了三人共同的心声。

  追溯历史之余,胡亦芳还提及,过去东极缺电缺水,“小时候晚上得摸着黑出门,读书要提着煤油灯,后来用柴油发电,每天也只能供几个小时,9点后岛上就一片漆黑。”如今,24小时不断电的生活,让海岛居民过上了从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从历史走向现实,马库斯一行将目光投向了海岛能源保障的深刻变革。在参访舟山海洋输电“产·研”基地,初步了解电网技术之后,他们走进东极供电服务站,实地感受“科技守护民生”的实践力量。

  东极供电服务站站长、全市道德模范王春银向他们介绍了全国首个自愈式海岛智慧微电网:“过去柴油发电限时供电,现在系统能自动感知故障并恢复供电,全天候提供零碳电力。”这一能源保障的系统性升级,是落实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的关键举措,也是东极故事从“生命救援”走向“光明永续”的现实基石。

  在随王春银巡线的过程中,马库斯沉浸于了“电力蓝”与海岛居民之间的温情互动:民宿经营者熟络地递上热茶,老渔民远远地笑脸相迎。这些平凡的日常,无声地诠释着“守护”二字的真谛。

  旅程接近尾声,马库斯立于东极海岸,耳畔回响着胡亦芳讲述的救援往事与王春银介绍的电网革新。他与同行的友人感慨,昔日渔民以血肉之躯守护生命,今日电网人则以技术与奉献守护生活。这两种守护,共同汇聚成推动这片土地前行的深沉力量。

  临别之际,马库斯一行表示,他们将把“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与东极的能源变革,讲述给更多的人。潮声相伴,善意绵延。东极的故事,正随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温度,在更多人心中生根,静待花开。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虞海   责任编辑:孙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