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王秀娟 非遗传承人的剪纸人生
通讯员 翁盈昌  2023-04-21 08:41
  

  70余载,她一生倾注于剪纸艺术,创作的歌颂祖国、礼赞新时代等无数剪纸作品惟妙惟肖、巧夺天工,深受群众喜爱,并不遗余力地传播剪纸文化。她说,剪纸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希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她的名字叫王秀娟,为她点赞。 ——题记

  一张红纸,画上图样,用一把剪刀把图样剪得惟妙惟肖、巧夺天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区第二届优秀民间艺人、沈家门街道西大社区退休教师王秀娟,倾情剪纸70余年,书写出精彩人生。

  病房里的剪纸达人

  日前,笔者来到由王秀娟与老伴合住的病房,她正戴着老花镜与老伴、女儿一起探讨新近创作的作品《祖国母亲我爱你》。王秀娟向笔者介绍,《祖国母亲我爱你》画面上主体是一只精美的花篮,花篮内装满茂盛的花朵,主题是歌颂祖国母亲花样美。

  王秀娟今年89岁,从12岁时开始学习剪纸,至今已经剪了70余年,她根据一首诗、一篇文章,甚至一个小小的灵感,就能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剪纸作品题材广泛,有传统的吉祥图案,有花鸟虫草树木,有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好汉,有神话故事人物,还有各种劳动场面,所有作品均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礼赞。

  谈起何时与剪纸结缘,王秀娟说,她从小看着父亲劳作之余将一天的劳作内容画在纸上,用剪刀将图画剪下来,剪出一幅幅“民间文化”。受父亲影响,她也喜欢上了剪纸。“那段时间,对剪纸很着迷,可以说,是父亲带我走进了剪纸的世界。”王秀娟说,那时为了练习剪纸,她按连环画的图样依葫芦画瓢,然后再剪下来。

  近期因身体原因住院期间,王秀娟对剪纸的热爱依旧不减,甚至用剪纸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王秀娟说,剪纸是一门安静的艺术,需要专心致志,按着画好的线条,小心地裁剪,不急不躁,有利于培养耐性。在剪纸过程中,要求眼准手稳,也就是通过眼睛的观察,大脑的构思,双手的剪裁等一系列步骤完成作品,有利提高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现在剪纸除歌颂祖国歌颂党,也是为了修身养性。因为剪纸能集中注意力,不去想病痛的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愉悦感。”

  不遗余力传播剪纸文化

  由于热爱剪纸,她一门心思从事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活动,无偿将部分作品送到街道、社区展览,乐于将作品赠送给亲朋好友、隔壁邻舍,与大家一起分享妙趣横生的剪纸艺术,传播剪纸文化。她也因此被评为普陀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区第二届优秀民间艺人。她剪过的作品和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

  随着“非遗进学校,非遗进社区”活动的开展,王秀娟忙着去学校和社区讲课,参加各类现场剪纸和表演活动,并被普陀老年大学聘为剪纸老师。“要完成一幅好的作品,一定要靠近实物,仔细观察,亲身体会。”在学校里,王秀娟手把手教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方能熟能生巧。为中小学生传授剪纸技艺,不但需要耐心,更讲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王秀娟还带着翻译去普陀中学,为韩国文化交流团中学生授课,边示范、边讲解中国剪纸艺术。

  去年7月,西大社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娟书画剪纸作品”展览,她精心挑选50多幅作品,供居民参观。“王老师,侬教教阿拉,阿拉也想学。”邻里乡亲看了展览,对剪纸艺术饶有兴致。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沈家门街道举办“我向祖国献份礼”活动。王秀娟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创作完成了4幅半人高的作品,放在滨港公园展出,引来市民观看。

  希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剪纸的奥妙在哪里?王秀娟深有体会地说,剪纸首先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要细心、耐心。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剪出好作品。另外,剪纸最费时间的是打样,有绘画功底容易上手。”

  “我把平时在生活中、电视里看到的画面画下来,用剪纸的形式表现。”除作品外,王秀娟还收集一堆五颜六色的包装纸、封面纸,别人眼里的“废纸”,在她眼里都是宝贝,“有些颜色的纸很难买到,我看到了就收集起来,或许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

  70余年来,王秀娟的剪刀换了几十把,手指上磨出了老茧,但也正因为对剪纸的坚持不懈,她的作品件件都显得匠心独运。

  “剪纸可以美化生活,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王秀娟说,希望可以继续发挥余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徐靖   责任编辑:陈超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