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108号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区广播电视台)



以“渔路新程,智向深蓝”为主题,2025“AI+远洋渔业”先进装备应用大会昨在我市岱山启幕。大会由省、市远洋渔业协会联合主办,汇聚全国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科技企业及远洋捕捞、加工、船舶设计修造等领域450余名嘉宾,共探远洋渔业智能装备前沿技术、应用成果与发展趋势,为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数智动能。
装备展示区成为大会焦点,上海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智能软体仿生鱼“文鳐”“金鳞”凭借与真鱼无异的形态和游动姿态,成为全场关注的“明星装备”。目前,该系列仿生鱼已实现150米海底实测,设计目标为300米深海作业。“随着AI仿真技术迭代升级,仿生鱼不仅能精准观测海洋环境变化,更能助力远洋渔业资源勘探与新渔场开发。”上海海洋大学仿生机器鱼实验室研究生褚梁辰介绍。
除仿生鱼外,无人帆艇、智能救生衣、电动绞纲机、螺旋式速冻装置、水下攀爬除锈机器人等“黑科技”装备集中亮相,20余家参展企业带来的全产业链装备,构建起一场远洋渔业“技术盛宴”,让与会者直观感受未来渔业的高效与智能。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品涵盖甲板机械、制冷装备、卫星通信、智能救生等多个品类,覆盖捕捞、加工、运维全产业链,集中呈现了当前远洋渔业装备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
“自动救援设备通过船载遥控即可完成海上救援,能大幅提升渔业生产安全系数;LED渔灯等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器。”普陀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机务部部长虞伟明坦言,现场展示的创新产品为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新路径。
大会期间,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发布“鱿鱼渔获溯源装备与系统”,填补了我国远洋鱿鱼智能溯源装备领域的空白。该系统融合多模态数据融合、大数据、AI图像识别及区块链数据管理技术,实现鱿鱼捕捞、运输、加工、流通全环节可追溯、可视化监管,为构建“透明海洋”“可信渔获”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目前,我市已有5家远洋渔业企业率先购置试用该系统。
“远洋渔业是AI应用的重要场景,舟山完全有条件成为远洋渔业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创新的主基地和‘试验田’,破解产业用工难、资源不确定性等痛点。”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新军表示。
“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AI+远洋渔业’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张显良认为,在“十五五”到来之际,此次大会的应时而开,再次彰显了舟山在全国远洋渔业数智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