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区广播电视台)
在沈家门,有一条路,不长,却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它叫食品厂路,北起东海中路,南至滨港路,全长仅435米。它的名字,源于一座曾经矗立在路尽头的工厂——舟山水产食品厂。这条路的前身,原是一条河道。1976年,河道被填平筑路,次年建成;1996年拓宽整修;2009年2月,向南延伸成为食品厂南路——一次次变迁,记录下沈家门城市发展的年轮。
旧时的食品厂路,是从定海经东海中路通往滨港路、半升洞最便捷的通道,终日人来车往、喧嚣不息。它与东海中路交叉口的那盏红绿灯,是沈家门城区的第一座交通信号灯,无声地见证着渔港跳动的脉搏。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这里全是土路和沙子,下雨天一脚泥,晴天粉尘满天飞。”年过六旬的吴阿伯,在食品厂路旁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余年,见证了这条路的变迁。
吴阿伯至今清晰记得,七十年代末,河道被填平,筑成水泥路;1996年,路面拓宽,铺上柏油,小吃摊、杂货店、五金铺渐次兴起。“到我父亲那一辈,一天能剪二三十个头发,来的多是渔民和工人。”他说。
随着隧道群、沿海高架相继通车,尤其是2015年滨港路高架开通之后,食品厂路渐渐安静下来。“车流少了,我的生意也淡了,”吴阿伯语气平和,“但你看,老铺子还在,路静了,反倒多了些从容。”
食品厂路的灵魂,源于南端的舟山水产食品厂。这座始建于1954年的工厂,是普陀海洋产业的摇篮,见证了渔港从手工捕捞向工业化加工的跃进。建厂之初,工厂被命名为“舟山鱼粉厂”,简陋的车间里主营鱼粉生产。工厂建成次年就生产鱼粉2700吨,创造利润54万元。这个如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数字,却为这家老厂日后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即现今的海力生集团)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第二年,鱼粉厂开始从单一鱼粉加工逐步转向出口水果、水产食品罐头生产。1958年,工厂正式更名为地方国营舟山水产食品厂,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水产罐头食品加工厂之一。
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食品厂的余荫覆盖了整个沈家门。那时,对许多人来说,能进入食品厂工作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老职工王大爷,今年78岁,1965年入厂工作,在冷冻车间奋斗了30个春秋。他坐在食品厂宿舍楼下的空地上,娓娓道来当年的火热场景。
“车间里鱼腥味刺鼻,夏天像冰窟,冬天湿滑难行,但大伙儿干劲十足。”他眼中仍有光,“茄汁沙丁鱼、橘子罐头,可是当年的抢手货。”
工厂像一座小城,有宿舍、技校、研究所,甚至码头和电影院。工人们穿着蓝色工装,踏着自行车从食品厂路涌来;下班后,他们沿路散步,《渔光曲》的歌声伴着笑声漾开半条街。“这条路,就是我们的生命线。”王大爷说。
1997年,食品厂改制为海力生集团,业务拓展至海洋药物、保健品等领域。2007年,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工厂整体迁至新城,原址逐步改建为住宅小区。机器的轰鸣远了,咖啡香和艺术气息近了。如今住在新世纪花园的张女士回忆:“小时候常跟父亲来送鱼,满街咸腥味;现在路宽了,绿多了,周末还有渔民画展。”
而在老居民李叔看来,改变之中仍有坚守,“海力生搬走,心里空落落的。但你看,非遗馆建起来了——海洋产业没有离开,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
食品厂路不长,却像一条时光隧道,连起了沈家门的过去与未来。从舟山水产食品厂的鱼粉罐头,到如今海力生集团研发的海洋生物肽、高端保健品,产业的浪潮不断更迭。这不只是沈家门一段路的记忆,更是普陀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如今,普陀正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高附加值、可持续的新经济增长极。在普陀海洋科技园区,一批以海洋生物肽为代表的水产精深加工企业正蓬勃发展。2024年,普陀海洋肽生产规模已近亿元。其中,丰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拥有核心的酶解制备和肽螯合专利技术,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年产能达千吨级;平太荣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则依托完整的金枪鱼产业链,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实现从技术到商品的转化,推动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
这条沉默的小路,见证了海洋产业从粗放走向精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蜕变。它承载着老一代渔工的汗水与梦想,也链接着新时代的创新浪潮。海洋文化的根,始终深扎在这条路的砖石之下,而沈家门的未来,正在产业升级与传承中,向着更深远的海域扬帆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