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学习,从培养兴趣开始——记普陀学科教师团队的课堂改革与实践风采
记者 缪珊珊 通讯员 刘雄凯 俞依玲  2025-09-10 09:36
  

  “相信大家在暑假已经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接下来我们开始小组讨论。”近日,在普陀二中教育集团武岭校区八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王芳芳在讲解核心知识点后,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开展小组研讨。

  在组长协调下,小组成员分别承担资料搜集、PPT制作与讲述、背景音乐遴选等任务。王芳芳介绍,这一设计确保每位学生均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学生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激发了团队协作中的思想火花,有效提升了高阶思维能力。该任务整合语文、信息技术、美术与音乐等多学科内容,切实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机械记忆相比,此类学习方式成效更为显著,学生的收获也更加多元。

  近年来,为深化课堂改革,普陀各校学科教师积极突破传统、大胆创新,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入数字技术、拓展实践项目等多种途径,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普陀二中教育集团武岭校区,创新的课堂形态不一而足:有几何动起来的数学课、为动画配音的英语课、与历史人物对话的思政课,还有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课。为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引入AI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借助回放与智能评估功能助力教师反思与优化教学。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正悄然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学校各学科教研组每周都会召开交流会,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王芳芳表示,随着课堂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校正逐步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

  作为普陀科学教育改革试点校,沈家门第四小学科学教师团队依托地域资源与技术赋能,打造出一套具有海岛特色的科学教育实践体系。

  在近日的一节六年级科学课上,学生们围绕自行车结构原理展开探索。在AI教室中,他们借助点阵笔将观察到的结构实时绘制出来,每一组的思维过程立刻投影至大屏幕。教师林浩迅速捕捉到各组的疑问点和创新处,“通过点阵笔,孩子脑海中的构想得以实时呈现。书写的过程就是思维外化的过程,这既实现了思维可视化,也让教师精准把握每个孩子的学习难点。”林浩表示,这种技术手段帮助教师摆脱重复教学,集中精力解决真实学情,大幅提升课堂效率。

  为了让深奥的科学原理更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沈家门第四小学科学教师团队积极突破传统教室界限,打造了“AI捣鼓实验室”。在这里,学生可以实现科学创想,开展科学阅读、互动与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团队还构建了“小海豚跃课程”体系,开发出《岛礁模型》《探秘蕴芳园》等特色课程,全面实施项目化学习。学生通过“香草课程”亲历从种植到产品制作的全过程,通过“科学实验秀”成为展示与表达的主角。

  “随着学校科学课程的持续创新与迭代,我们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精品课,《香草手作坊》等特色课程,先后入选教育部素质类课程优质资源库与教育部课程建设典型案例。”林浩介绍。

  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成为激发思维、赋能成长的探索场域。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发现兴趣、主动学习,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在普陀,正是这样一群充满创新热情与教育理念的学科教师团队,用实际行动重塑课堂,让学习真正从兴趣开始。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王挺雷   责任编辑:陈超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