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从斧凿声声到市烟袅袅——沈家门船厂路的岁月笔记
见习记者 黄钰颖  2025-09-10 09:36
  

原舟山船厂。 扬帆集团供图

  沈家门船厂路,这条全长550米的道路,依偎在沈家门渔港西侧,如同一条静卧的岁月脉络。它亲历了舟山船舶工业的每一次转型与突破,也铭记着几代人的生活变迁与执着的守望。

  追溯船厂路的起源,要回到1928年。“天益”“长茂”两家小型船厂在沈家门开设,那时的船厂路还是一条泥泞的小径,工匠们在滩涂上打造10至20载重吨的木帆渔船,斧凿声与潮声应和,开启了舟山工业化造船的先河。

  沈家门,这片被东海环抱的港湾,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港航条件,为造船业的兴起孕育了丰沃的土壤。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避风浪、补给养,闽浙苏鲁的渔船齐聚于此卸鱼货、易物资,各种交易的喧嚣与船家的号子声,不仅勾勒出浓郁的海洋烟火气,更催生了修船、造船的商业需求。《定海县志》中“冬季值鱼汛,樯帆如林,街衢廛舍,鳞次栉比”的记载,正是彼时渔港万船云集、市井繁盛的生动写照。这份因港而生的繁荣,终究催生出与之匹配的造船根基——沈家门的造船业,便在这日夜不息的潮声与帆影间,悄然萌芽。

  1951年,“天益”“长茂”合并为沈家门船厂,次年更名为舟山渔船修造厂,迎来历史性转折。鼎盛时期,1200余名工匠在长达一公里的滩涂上同时作业,大小船只如银色的鳞甲铺满海岸线。1953年,100余艘大捕船浩浩荡荡驶入沈家门渔港的盛景,至今仍在老渔民的讲述中泛着波澜。1954年,舟山渔船修造厂经体制变革,转为地方国营舟山船厂,身份的转变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976年,砂石路拓宽为混凝土大道,正式命名为“船厂路”。随着舟山柴油机厂的成立,这条路逐渐成为船舶工业的核心地带,柴油机的轰鸣与海浪声交织成独特的工业交响。舟山船厂在改制中不断壮大、新生,1994年组建为扬帆集团,开启了从渔船修造向高端船舶制造的转型之路。这条路上的车轮声变得更加繁忙,船厂路也见证了许多“第一”:1972年,我国自行设计的851型600匹马力钢壳渔轮试制成功;1994年,当时中国最大的车客渡船建成;2001年,中国第一艘超低温金枪鱼钓船研制成功……这些辉煌的成就,深深烙印在这条路每一寸肌理之中。

  住在船厂路附近的陈女士,是土生土长的“船厂娃”。记忆中她就跟着在船厂上班的父亲住在厂区宿舍里,船厂路的风、码头的船,早已成了她生命里最亲切的底色,“那时候的船厂路,白天走在路上,全是扛着工具的工友;到了饭点,宿舍区的烟囱冒出炊烟,大人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自行车的铃铛声,混着远处的汽笛声,特别有生活气息。”

  2003年,扬帆集团鲁家峙新厂区建成,舟山造船业开启了新的空间布局,生产重心逐步从沈家门渔港腹地转移。

船厂路新貌。 记者 王祖达 摄

  搬迁后的船厂路并未沉寂。2009年,沈家门夜市从新街迁至此地,船厂路化身流光溢彩的不夜街。不远处的影院散场时,人流裹挟着欢声笑语涌上街面,与小吃摊前的吆喝声、食客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鲜活的沈家门夜生活图景。

  “外婆家就住在船厂路旁边,小时候最盼着傍晚跟爸妈来逛夜市。”沈家门居民杜怡凡回忆道,即便如今夜市已悄然撤走,那些混着食物香气的热闹场景,依然是他对这条路最生动的记忆碎片。

  如今漫步其间,现代商厦的玻璃幕墙与滨港公园的绿树相映成趣。曾经的船厂宿舍区,如今已是车水马龙的商业街区,唯有路牌上“船厂路”三个大字,静静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船厂路的蜕变,是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缩影。站在滨港公园远眺,鲁家峙大桥如虹卧波,而脚下这条路,正无声地诉说着从船锤叮咚到城市繁华的时代故事。

  “以前这里哪有这么多高楼和宽马路。”陈女士站在船厂路和兴建路之间的交叉口,抬手轻指街角小公园,“那些树一直在长,越来越茂盛;海边的船也越来越气派了,机器声和海浪声,几十年都没停过。”她的目光掠过熟悉的街景,唇角泛起淡淡笑意。这些熟悉的声响与风景,串联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默默见证着这里最真实的奋斗与坚守。

  如今的普陀,船舶修造业正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变革,全面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步伐。立足海洋经济独特优势,普陀持续深耕船舶与海工领域,通过强化技术研发先导作用、夯实精益建造支撑体系、构建高效交易服务纽带,不断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船舶设计、建造、配套、服务全产业链协同发展。2024年,全区船舶与海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2.6亿元,同比增长19.8%,产业规模居全省首位。

  这条路亲历了船舶工业从手工锻造到智能智造的飞跃。这里所见证的,不仅是钢铁与船舶交织的产业传奇,更是人与海洋之间从未间断的深刻对话。普陀的造船故事,仍将在这条路上、这片海边,不断延续。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王挺雷   责任编辑:陈超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