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小舢舨从“渔港记忆”到“科技名片”
记者 励佳  2025-08-29 09:03
  

  “打个海的”——这句在渔民中流传的趣谈,意为“像打出租车一样方便地乘船出海”。如今,随着智能船舶的发展,这一愿景正一步步从玩笑走向现实。近日,中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创海洋”)内气氛热烈,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围绕一艘融合舟山海洋文化元素的安全智能新舢舨展开深入研讨,议题涵盖文化传承、工艺标准与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

  该船船长近12米,宽约3米,在动辄万吨级的船舶制造业中堪称“迷你”,却正是中创海洋发力的重点领域——加快推动我国40米以下中小型船舶的更新与改造。

  公司副总经理胡炜介绍,这艘船的设计灵感源于普陀的传统小舢舨。昔日,这些小船“哒哒”作响,冒着黑烟,穿梭于普陀近海。如今,借助新材料、新技术与新能源,在公司旗下中创量云小干岛智造基地,诞生了这艘适用于近海载人及小型货物运输的新时代小舢舨。它既是渔港文化的当代延续,也是渔港风貌的一张“新名片”。

  谈及新材料,胡炜娓娓道来,“这艘崭新的船舶,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即俗称的‘玻璃钢’。我们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玻璃钢船舶设计研究院,拥有国内唯一的甲级纤维增强塑料渔船设计资质。”

  相较于传统木质或钢质小舢舨,新材料优势显著:重量轻、成型快、表面光滑、耐腐蚀。不仅可提升载货能力,还能降低航行阻力。同时,其耐碰撞性也相当于增添了一道“安全锁”。尽管造价比同级钢制船高20%至30%,但胡炜算了一笔长远账,“因使用寿命延长、维修频率降低和能耗减少,全生命周期成本实际更经济。一旦实现批量生产,分摊模具等初期投入,整体造价还有下降空间。”

  这艘新舢舨还深度融合了智能与绿色技术。船体采用石墨烯新型发泡材料,经精准计算具备抗沉性;驾控系统集成数字屏幕,支持自动避碰功能。公司正配套开发“舢舢打船”应用系统,实现叫船、用船与管理数字化。该船还采用纯电推进,运行安静且零碳排,显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中创海洋还积极研发改性甲醇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船用新能源技术,持续拓展绿色动力应用。

  新舢舨所展现的技术能力,源于中创海洋长期以来的深厚技术积累与持续研发投入。在公司展区,胡炜介绍道,“为支撑此类新型船舶的研发与质量管控,我们打造了全国首个新材料船舶数智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从设计、生产、管理到检测、交易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并建立了完整的质量追溯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技术融合与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创海洋在舟山、上海和日本大阪均设有技术中心,广泛吸纳相关船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并立足市场需求进行融合再创新。截至目前,企业已自主研发了包括新舢舨等在内的15款各类新材料船舶,累计交付各类新材料船舶超400艘。智能安全监控、数字化集屏、船体避沉等一大批新技术与新装备已实船应用。

  未来,中创海洋将继续推动新型船舶产业发展,并立足普陀,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船舶领域全力提升“舟山智造”的品牌影响力。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王挺雷   责任编辑:陈超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