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区广播电视台)
从佛渡岛码头登岸,驱车穿过最后一个山坳,三座百米高主塔巍然矗立眼前。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六横大桥二期青龙门大桥段建设现场,绵延数公里的引桥已初具规模。踏上铁质栈桥,灼热的海风裹挟着金属构件散发的热浪扑面而来,建设者们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争分夺秒推进工程进度。
“目前地面温度大概在40度左右,幸好有海风,体感上没有那么热。”在Q3主塔的下方,管段工程师牟国庆正与工人核对着施工方案,不时随手抹去额头上滚落的汗珠。
“主塔预计年底前封顶,目前大家都在高空进行钢筋绑扎、预埋件安装等作业。”牟国庆介绍道,“为了抢抓工期,我们实行‘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两班轮换作业。”
记者乘坐升降机前往距地面167米的高空作业区域。升降机空间狭小,不足3平方米。来自贵州的杨登美仔细检查着启动程序,“离门稍远点,我们要上升了。”她提醒道。随着升降机不断爬升,操纵台玻璃透进的阳光越发炽烈刺眼。杨登美身着厚重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头顶的小电扇“呼呼”转着,竭力为她送去一丝凉意。
作为升降机操作员,杨登美每天都要在这个铁皮箱子里待上数个小时,往返接送高空作业的工友。一到中午,狭小的空间温度骤升,热浪逼人。谈及这份工作,她的脸上浮现出朴实的笑容,“干了十多年,上上下下不知多少趟,早就习惯了。”话音未落,她又转身投入到下一趟升降作业中。
走出逼仄的升降机,虽然户外气温直逼40度,但比起闷热的铁皮箱,竟让人感到一丝舒爽。“670、671、672……”在高空作业平台上,钢筋工周师傅已经连续工作两小时,正和搭档配合着将锥套精准地套在一根根裸露的钢筋上。烈日当空,没有任何遮挡,两人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领口处结出白色的盐渍,身旁的几个空水瓶,记录着这段高空作业的艰辛。
另一侧的东引桥上,工程师赵阳早已汗如雨下。“现在这天气,在桥面上蹲3分钟,衣服裤子能拧出一脸盆水;要是待一上午,汗水结晶能把皮扯疼。”这位在项目现场工作了两年的东北小伙,在烈日“烤”验下,皮肤早已晒得黝黑皴裂。赵阳说,“虽然天气炎热,但为了六横公路大桥二期早日贯通,我们再热也要坚持。”
在现场,除了中国铁建大桥局四工区的200余名施工人员,其他工区的建设者同样坚守一线,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在高温与海风的交织中,这群“云端”筑梦人正用汗水浇筑着海上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