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区广播电视台)
近日,市司法局制定出台《舟山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通过研判法律风险、解读政策法规、剖析典型案例等为新业态群体提供全链条法律维权指南。这也是我市首个系统性法律服务指引。
随着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我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目前以“两员两司”(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货运司机)为主体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在1.4万余人。他们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在促进经济活力、服务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面临劳动关系模糊、权益保障不足、法律纠纷频发等问题。
《指引》贴近实际,内容涵盖法律服务指引适用范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风险、典型案例分析、舟山市“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与新业态群体法律服务工作报告等8个章节,旨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明确的法律服务路径,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明晰权利义务、畅通救济渠道,促进新业态群体规范健康发展,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我市发布的首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系统性法律服务指引,它不仅是风险预警的“白皮书”(覆盖9大类核心风险),更是维权的“实用导航”(含实务问答、最高法案例、维权路径表)——通过《指引》,劳动者、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可便捷地获悉覆盖全域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站点以及“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等服务内容,随时随地获取智慧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
今年以来,市司法局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积极打造全域新业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新业态群体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
在新业态群体聚集的商圈,建成定海“古城法律驿站”及新城宝龙、东港大润发“24小时法超市”,联动周边125个村(社区)服务点、快递站点和物流园区法律援助流动站,构建公共法律服务“新阵地”。通过智能终端、驻点值班、预约上门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方式,已累计提供法律服务4600余件,切实保障新业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整合多方资源,组建“暖新法律服务团”,吸引律师、调解员、网格员以及新居民代表等参与,提供多层面的法律支持;强化部门协作,联合社工部、总工会等部门建立涉新公共法律服务协作机制,借助“骑手恳谈会”等载体,形成“需求征集—问题分类—部门响应—跟踪反馈”的闭环处置流程;创新“以新调新”模式,设立“乡音调解室”,利用乡音乡情化解纠纷14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6%;组织“共富方舟·两新专场”等法治宣传活动,有效促进辖区和谐稳定。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指引》既是新业态劳动者的“维权宝典”,也是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服务供给,护航新业态经济规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