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逐绿前行 向新攀高
记者 郭杰 通讯员 丁泳翔  2025-02-21 10:03
  

  成功获批2024年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财政专项激励;完成全国首艘船舶新加空气减阻等四维一体节能降碳改装项目;预制菜产业园、冷链物流园区等水产品上下游项目加速推进……去年以来,我区全力“一艘船”“一条鱼”产业文章,持续放大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一艘船”:向海图强,逐绿而行

  船舶海工业是我区的支柱产业,占全区产值的40%。2024年,全区规上船舶修造总产值达152.6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船舶修理产值112.3亿元,创近五年新高,稳居全省各县区第一。

  我区锚定高质量创建全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核心区的目标,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的叠加优势,推动船舶制造、修理、配套及海洋工程装备协调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集群生态体系日益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国际一流的船舶海工基地。

  绿色转型是普陀船舶海工产业的鲜明底色。去年10月,由舟山亚泰船舶修造工程有限公司承接的全球首艘马士基大型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改装项目顺利完工交付。该轮总长353米,型宽53.5米,最大装箱量达14000标箱,相比传统重油燃料驱动集装箱船,可减少70%的碳排放。

  “甲醇双燃料改装是航运业从传统燃料向低碳燃料的一次突破性转变,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在绿色修造船“新赛道”上持续发力,聚焦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我区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支持船舶修造企业转型升级。去年以来,万邦船舶重工成功创建未来船舶绿色智能运维示范基地;中远海运重工成立“智能船厂创新联合研发中心”,船舶建造每修正总吨工时消耗降低20%以上;中创量云自主研发的全国首艘Robo Boat新能源智能驾驶海钓用游艇(舟山标准)启航运行;东鹏船舶成功研制全国首艘电力推进复合不锈钢材质化学品船。

  此外,我区还积极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船舶海工项目,大力吸引领先的船舶制造企业、设计企业、工程公司及配套商落户。去年以来,引进中臻机械、史河科技等船配企业,预计投资1.5亿元。

  “一条鱼”:深耕蓝海,链式发展

  在“一艘船”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区也持续深耕“一条鱼”产业,推动水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2024年,全区规上水产加工总产值达95.2亿元,同比增长11.2%。

  当前,普陀预制菜万洋众创城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该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分两期开发,主要建设智能化定制厂房、物流集散区、中央食堂、员工宿舍及生活娱乐综合设施等。截至目前,4.8万平方米的一批次厂房和3.4万平方米的三批次人才公寓、中央食堂、商业中心已结顶,16.6万平方米的二批次厂房正在施工中。项目建成后,将助力我区打造预制菜(中央厨房)全产业链园区,进一步提升水产品深加工水平,引领水产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我区还围绕水产品上下游产业,积极开展补链、延链、强链工作,重点推进舟山大黄鱼围栏野化养殖、保健食品研发、双循环零碳国际大食物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在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推动下,我区水产加工的自动化、现代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区已打造国家级、省级水产名牌产品40余个,各类加工水产品远销美、日、韩及欧盟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形成了显著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从“一艘船”到“一条鱼”,我区正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持续放大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未来,我区将继续深耕海洋经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虞海   责任编辑:陈超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