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浙能港口总吞吐量进港量创新高
记者 胡晓 通讯员 陈诗逸  2025-01-15 23:59
  
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作业现场。通讯员 盛锡浩 摄

  近日,位于六横的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机械轰鸣,满载着煤炭的万吨级巨轮靠泊卸货,一斗斗煤炭沿着皮带运输系统缓缓流入堆场。

  码头作业现场,散货船“新海洲泰州”在完成16.3万吨煤炭卸货任务后,顺利驶离泊位。大约2个半小时后,另一艘载有16.5万吨煤炭的马耳他籍散货船“士麦那”顺利靠泊同一码头。这是浙江浙能港口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采用“套泊热接”方式,组织两艘散货船在同一天内连续靠离泊,出港船和进港船之间几乎形成无缝衔接。

  据介绍,“套泊热接”作业模式,是指科学合理、高效紧凑安排船舶靠离衔接,离港大船驶离泊位后,对接泊位船舶紧随其后进行靠泊,可以将两船的空泊时间压缩到最短,从而节省船舶在港待泊时间,提升码头周转效率。

  “受水深条件的限制,以往都是A船离泊后,B船需要等待合适时机再乘潮进港,待港时间大约需要6小时。采用‘套泊热接’作业模式后,待港时间被压缩至3.5小时左右,既能有效缓解码头泊位紧张的局面,提升港口运营效益,又能节省船期,为船公司节约运营成本。”浙江浙能港口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调度计划员刘俊亮介绍,公司最早从2024年初开始探索“套泊热接”作业模式,同年7月在15万吨级散货船“奥德赛”和16.8万吨级“尼约德”轮上首次成功实施“套泊热接”作业。

  “7月份开始,港口出现了船舶压港现象,正是实施‘套泊热接’作业模式的最佳时机。”刘俊亮告诉记者,为确保该作业模式顺利实施,公司一方面强化了与口岸主管部门的联动合作,提前办理船只靠泊的必备手续,协调船舶离靠泊船期;另一方面周密部署,全力保障设备运行正常,通过“单班单船”等定量考核方式提升装卸作业效率,“去年迎峰度夏期间,我们通过实施‘套泊热接’作业,卸船码头泊位周转率提升了10%,有效缓解了船舶压港问题,为后续煤炭运输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窗口。”

  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是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专业化煤炭公用码头、进口煤中转码头和首个动力煤期货交割港。据统计,2024年,该中转码头总吞吐量达到2861万吨,进港量约144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如今,“套泊热接”作业模式已成为码头装卸生产的新常态。

  浙江浙能港口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完善“套泊热接”“乘潮跟驰”等作业模式优势,不断优化生产组织流程,挖掘生产潜力,提高服务质效;同时,加强与口岸部门的配合力度,共同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