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电影《东极岛》引情感共鸣,渔民后代讲述先辈救援故事
陈璐瑶 通讯员 李辉  2025-09-05 09:39
  

  一场惊心动魄的国际营救,一份深藏多年的人性答卷。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电影《东极岛》登陆海内外各大院线,将1942年“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中,东极渔民英勇营救英军战俘的故事搬上银幕,迅速掀起观影热潮,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对于东极救援渔民的后代而言,这部电影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先辈人道义举的致敬与传承。83年前,他们的先辈秉持世代相传的“海上落难人必救”传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完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生命救援;83年后,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传承和守护这段历史,让和平与友谊的种子持续生长。

  在东极庙子湖,矗立着一座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二楼的东极“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近期因电影热映迎来大批游客。博物馆负责人兼讲解员梁银娣,操着略带普陀口音的普通话,一遍遍讲述着东极渔民一次次划着小舢舨,冲入枪林弹雨,勇救英军战俘的壮举。

  梁银娣是土生土长的东极青浜人,她的外公、大舅都参与了当年的救援。2003年起,梁银娣配合东极镇开展“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曾走访了近百位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听他们亲口讲述救人的情景,“参与救援的先辈大多已离世,但他们的勇敢与善良永不过时。”梁银娣说,她要做这段历史的“传声筒”,让更多人知晓东极渔民的大义。

  电影《东极岛》上映后,救援渔民胡克顺的儿子胡亦芳第一时间观影。“‘里斯本丸’沉没时,我父亲和周围的渔民都摇着小船赶往事发地。父亲常说,看到有落难的人,一定要先把人救起来。”胡亦芳说,当时被救上来的英军战俘,多被安置在他外公家旁边的庙里,“那时候家家户户渔民都很穷,口粮不多,他们就把自己种的农作物拿给英军战俘,包括地瓜和玉米等,还有渔民把自己的衣服拿给英军战俘穿。”

  2019年10月,有14位年过耄耋的英国人远渡重洋,来到东极纪念先辈,胡亦芳也作为救援渔民后代代表和他们见面。“当时有位英国老人紧紧地攥住我的手说:‘你们的父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现在都忘不了当时的场景。”胡亦芳感慨道:“我常和孙辈讲,我们的祖上,在大海里勇敢地救起了很多英军战俘。”

  救援渔民陈永华的女儿陈雪莲,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讲述这场救援的经过。据她回忆,父亲当时只有15岁。“天刚蒙蒙亮,他就起来干活了,听到一声巨响,因为正值战争年代,一开始也没太在意。后来,渔民们一起划船到海上,才发现到处漂着黄头发的外国人,附近军舰上面的日本兵还在用枪射击落水的人。”陈雪莲说。

  “当时已经是10月了,家家户户的口粮剩得不多,渔民们就把所剩不多的米饭和番薯煮在一起给他们吃。”陈雪莲告诉记者,去年6月,“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中的英军战俘后代来到东极,她特地煮了番薯干汤给他们品尝,“这是先辈们招待过客人的味道,也是两国友谊的见证。”

  83年前,东极渔民用生命点亮了人性的光辉;83年后,这段历史从书本走向银幕,依然在提醒世人:和平来之不易,而勇气与善良,永远是照亮前行之路的力量。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虞海   责任编辑:陈超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