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区广播电视台)
清晨的阳光透过青松翠柏,洒在蜿蜒而上的石阶。84岁的张岳年又一次登上黄杨尖山,走向那座巍然屹立的展茅革命烈士纪念碑。作为历史的讲述者,他在这里不知已走过多少遍。“这条路,每年都要走上好几遍嘞。”他声音苍老却坚定,目光始终望向碑上那24个深深镌刻的名字,其中就有年仅14岁的翁世俊。
站在碑前,张岳年缓缓讲述起这段不能忘却的往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展茅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有52名革命志士直接投身抗日活动,其中24人献出了宝贵生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时局发展不允许我住在家里,因此,只好不听你话离开家中,请你别记挂,别气恼……”张岳年复述起翁世俊留给父亲的绝笔信。这位展茅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最年轻的牺牲者,用超越年龄的坚定写下了自己的选择,字里行间透着赤诚与觉悟。
张岳年的讲述,将时光带回到1927年。翁世俊出生在普陀展茅翁家岙一个普通家庭。他天资聪颖、酷爱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小学五年级时,他就开始阅读《东周列国志》《水浒传》和鲁迅著作,忠义精神与进步思想悄然在这位海边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来到展茅,共产党员楼童生和徐长海经常住在翁世俊家中。夜深人静时,少年倾听大人们讨论国家存亡、民族命运,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他主动为会议放哨,因年纪小不易引人注意,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务。
革命的星火,已然点燃。1941年2月,年仅14岁的翁世俊做出了人生重大决定:放弃学业,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父亲不同意,但这个平时听话的孩子这次异常坚定。
离家那天清晨,他留下那封写给父亲的信,毅然加入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中。这个看似文静的少年,内心却蕴藏着巨大的勇气,不久后便在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英勇。
1941年9月28日晚,洞岙区抗日武装决定袭击敌伪大展据点。翁世俊因年纪尚小,并未被安排任务,但少年坚决请战:“我熟悉地形,让我去吧!”部队行进至黄泥岗时,发现前方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时间紧迫不容绕路。关键时刻,翁世俊用草绳扎住衣袖和裤脚,带头从一人多高的芦杆丛中滑下去,为部队开辟通道。战斗持续到凌晨3时,部队撤离时却发现翁世俊不见了。
原来,他仍在敌岗哨亭外张贴标语。即使在枪林弹雨中,他依然没有忘记宣传抗日的使命。第二天上午,部队在汤岙被日军包围。楼童生带领翁世俊等四人向黄杨尖山方向转移,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日军发现后分三路合围,5位志士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枪声、呐喊声、爆炸声在山谷间回荡,最终渐渐平息。
当乡亲们找到翁世俊的遗体时,发现这位14岁的少年手中还紧紧握着枪,面向敌人进攻的方向。黄杨尖山上的杜鹃花,每年春天依然红艳似火,一簇簇开得热烈而庄重,仿佛烈士的鲜血仍在深情地守望这片土地。
光阴荏苒,展茅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矗立,翁世俊的名字永远铭刻其中。展茅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宣传干事滕忠平深受触动地说:“每次看到这份家书,看到展板上孙朝代、张萍、杨仲光等一个个英烈名字,我都感慨万千。”
如今,这片被烈士鲜血浇灌的土地正焕发新的生机。大黄杨尖片区打造的“没有围墙的创业园”,以政策供给吸引青年入乡创业,塑造“村咖矩阵”等特色品牌,大力培育新工匠。2024年,该片区8个村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2.4%。革命先辈的梦想正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变为现实。
山路两旁,松柏长青,如同不曾改变的誓言。张岳年老人的讲述声在山海间回响,那座屹立在黄杨尖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继续守望这片土地。英烈们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信仰,如灯塔般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