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区广播电视台)
一个馆 每件藏品都有段感人故事
6月18日上午,在馆长梁银娣的带领下,15名“里斯本丸”英俘后代参观了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了解“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相关藏品背后的故事。
一走进博物馆,大厅中央的木船就吸引了众人目光。“当年,我们的祖辈、父辈正是划着这样的渔船在海上营救。”梁银娣娓娓道来,将大家带入到了当年的场景当中:“当时很多渔船比这艘还要小,为了救更多人,他们只能多次往返……”
在二楼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入口处,一个栩栩如生的雕塑映入眼帘,雕塑展现的是2005年8月18日,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来到东极时,在码头与东极救人老渔民深情相拥的场景,那一刻的感动与感激,仿佛穿越了时空,再次触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而雕塑非常像洞穴的设计,也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雕塑设计结合了青浜‘小孩洞’的造型。”梁银娣解释说,当时情况危急,青浜岛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在“小孩洞”设法救助、隐藏了3名英军战俘,帮助他们躲过日军抓捕。
英国战俘使用过的饭桶、脸盆、药罐、油灯、餐具,临走时留下的衣服、海上飘来的木梯等也被精心保存,成为那段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听着梁银娣的讲述,英俘后代百感交集,他们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下了这些物件。
梁银娣还重点向英俘后代介绍了两个物件——一个菜篮子和一个木梯子。“这个菜篮子就是当年东极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偷偷给藏在‘小孩洞’的英军战俘送饭菜的工具。”梁银娣说,当时的渔民不图回报,只希望战俘们能活下去。
木梯子则是“里斯本丸”沉船上的一个部件,是英军战俘逃生时用过的工具。“幸运的是,这架梯子被曾救过战俘的庙子湖老渔民吴兰芳发现并在家中保存了60多年,在2009年纪念馆建成后,这架梯子成为馆内的珍贵藏品。”梁银娣说。
参观过程中,一位英俘后代家属激动地表示:“我们一直都知道这段历史,但今天亲眼看到这些展品和听到讲解,让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了那份深厚的友谊。我们很感激东极人民当年的无私救助,这份恩情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梁银娣告诉记者,她的外公张小庆和爸爸梁益卷都曾参与过英军战俘的救援,虽然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都已离世,但他们身上勇敢和善良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
扫一扫,看视频
一幅画 架起两国民间友谊桥梁
木船的棕色、蓑衣的蓝色、军服的绿色……伴随着一笔一划认真地涂抹,一片片空白色块被渐渐填满,一个个灵动形象跃然纸上。6月18日上午,在“里斯本丸”英俘后人丹尼斯·维尼和东极渔民后代吴小飞的携手合作下,一幅题为《大爱无疆》的渔民画精心绘制完成。
这幅画作以82年前东极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英俘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东极渔民摇橹渡海救助落水英军战俘,渔家妇女儿童拿出家中所剩不多的衣服、粮食帮助英军战俘等多个生动的历史场景。
作为东极“寻亲”之旅的其中一站,15名“里斯本丸”英俘后代当天受邀来到了东极渔民画展厅,与部分东极渔民后代、渔民画创作者一起,近距离欣赏东极渔民画这一扎根海岛的独特艺术,并亲身参与创作。
在工作人员指引下,英俘后代们参观了展厅内精美的渔民画作品,其中的很多幅都是以“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为背景创作。
活动中,吴小飞耐心指导丹尼斯·维尼填色绘图,两人边画边聊,如同久别重逢的好友。今年2月,吴小飞前往英国,参加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为“里斯本丸”幸存者家属及相关人士举行的2024年新春招待会。活动中,她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的女儿丹尼斯·维尼首次见面,并将自己潜心创作的渔民画作品《幸福一家子》作为礼物送给了对方,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两人的跨国友谊。如今,她们在东极再会,也通过渔民画这一艺术形式加深友谊,表达两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父辈在战争年代缔结了生死友谊,两国人民间的这份深厚情谊要在我们这些后代中继续延续下去。”吴小飞说。
扫一扫,看视频
一碗汤 番薯干曾是渔家珍贵口粮
6月18日清晨,东极渔嫂陈雪连在厨房里忙碌,灶台上,番薯干汤在锅中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陈雪连说,听说被救英军战俘的后代在岛上的消息,她特地早起,熬制这锅番薯干汤,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陈雪连的父亲陈永华参与过“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营救行动。2005年8月18日,沉船事件幸存者查尔斯·佐敦带着妻儿及另外两位英军遇难者亲属来到东极寻访当年的救命恩人,和父亲在码头亲切拥抱,那个画面让陈雪连非常感动。
“营救英军战俘的故事,我从小听父亲讲了很多遍。”陈雪连一边搅拌着锅中的番薯干汤,一边向记者讲述起那段历史。她说,当时已是10月深秋,岛上家家户户都没什么余粮,救上来的英军战俘有300多人,吃饭怎么解决成了最大难题。
“那些战俘上岸时,有些人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家中能吃、能用的都拿出来给他们。”陈雪连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虽然自己家也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但家人仍然对英军倾囊相助。
“听我爸爸讲,村里人把家里剩下的番薯干都拿出来熬煮成汤,分给他们喝。”陈雪连说,她想请英军战俘的后代也尝下他们祖辈、父辈,在东极尝到的味道。
当天上午,东极渔民后代和“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后代在岛上举行交流会。当年营救英军战俘的渔民后代胡亦芳、梁银娣、吴布伟上台讲述了从父辈那里听到的“里斯本丸”营救故事,英军战俘后代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们的诉说感动着在场人。
“这是我自己煮的番薯干汤,拿来给你们尝一尝。”交流会接近尾声,陈雪把番薯干汤热情地分给大家品尝。“味道非常好,而且我确信,对于当时被中国渔民救上来的英军士兵来说,这就像是天降甘露。”英军战俘后代尼里·伊丽莎白·佩尼卡特感慨地说。
随着现场响起《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声,交流会接近尾声。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只剩下温暖和感动在大家心头荡漾。
扫一扫,看视频
一片海 见证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6月18日,15位“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后代乘船前往东极青浜岛附近海域。到达预定点位后,他们集体站在甲板,神情肃穆,将手中花瓣撒向大海。片片花瓣随着海浪渐行渐远,英军战俘后代饱含热泪,诉说思念……
82年前,正是在这片海域,日军“里斯本丸”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途中被美军击中。沉船时刻,英军战俘跳海逃生,东极渔民拼死渡海展开营救。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战火中淬炼的这份深厚情谊却没有随着幸存者与救援者的故去而淡化,而是绵绵不绝,永不褪色。
据了解,这场海上悼念活动,是本次“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后人东极行程中的最后一站。前一天,当他们乘船跨海来到东极时,面对这些小岛、这片大海,还带着些许陌生,但随着与东极渔民后人交流接触,倾听东极渔民英勇营救英军战俘的往事后,再一次回望这片海时,他们心中又多了份牵挂和留恋。
临行前的座谈会上,“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后人与东极渔民后代们相聚一堂,讲述了那片海上发生的故事。
“在这场不幸的灾难中,我的叔叔被日军射杀,永远沉眠在东极海底,那年他只有24岁。我这次来到东极,想向未曾蒙面的叔叔表达敬意,也想亲眼看看他最后葬生的地方。”林赛·阿彻在现场动情地诉说了对遇难亲人的思念。
“我的父亲是幸运的,他躲过了日军追击的子弹,遇到了勇敢的东极渔民。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英勇营救,现在的我也不会站在这里。”肯尼思·安德鲁·萨蒙表达了对东极渔民的感激之情。
结束了青浜岛海域的悼念活动,为期两天的“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后代东极之行也迎来了终点。这片海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故事,那些曾在这片海上拼死参与营救的东极渔民的大爱精神,并没有随着他们的远去而消散。
“这次东极之行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具有意义。回到英国后,我们会将这片海上发生的历史故事,东极渔民的大无畏精神告诉给自己的后代,也告诉给更多的人。”“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后代克里斯托弗·约翰·霍金斯·哈钦森在采访中说。
扫一扫,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