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浙公网安备 33090302000108号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区广播电视台)



沈家门渔港的晨雾中,岑国和的木船技艺馆传来规律的刨木声。墙上对联“百年帆影岑家苦旅传佳话,千载船艺老坊古韵续新篇”,默默诉说着家族与木船技艺的百年牵绊。
舟山群岛散落东海,数千年来,船是渔民的生产工具,是商人的贸易载体,更是舟山人走向海洋的底气。《定海县志》中“冬季值鱼汛,樯帆如林”的记载,勾勒出船舶与城市共生的盛景。而凝结着先民智慧的造船手艺,也在代代匠人的掌心中传承。岑家,正是其中坚持至今的代表。
作为岑家木船第四代传人,岑国和的造船生涯始于1973年。那年他17岁,从打磨、切割、拼接学起,一个动作重复千百遍。传统木船制造有47道工序,从选料、放龙筋到捻缝、试航,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血汗与智慧。
“以前老人们常说,我们的手艺,关乎着人家一船人的性命。干这行当,其实就是一份良心。”岑国和常提起老辈留下的话,“这就是为啥传统木船手艺要‘吹毛求疵’,每道工序的精细度,都牵着出海渔民的命。”
上世纪80年代末,钢质船迅速抢占市场,传统木船渐渐被取代,造船手艺濒临断代。但岑国和的初心如磐:“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绝不能在我手里失传。”
1999年,这门古老技艺迎来了破局的契机。一名德国客商辗转找到他,希望打造一艘欧式仿古单桅帆船。岑国和将对方提供的手绘草图细化为电脑图纸,耗时一年完成建造。这艘木船从沈家门启航,经过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航行途中扛住10级大风,最后平安抵达德国。自此,岑国和声名远播,海外订单纷至沓来。
这次成功,也坚定了他为传统技艺开辟新路的决心。此后,岑国和带领团队转向仿古木船与船模领域,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2002年,他受委托重建“绿眉毛”木帆船——这种船型宋代已在浙江沿海广泛使用,亦是郑和下西洋船队船型之一。重建后的“绿眉毛”不仅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仿古木帆船,更成了普陀人心中的“文化符号”。
2008年,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谈及此事,岑国和至今难掩激动,“这不仅是认可,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承载着这份责任,岑国和与团队的匠心在一件件作品中璀璨绽放。他们交出的“成绩单”愈发亮眼:参与奥运火炬展示的“安福舻”仿清皇家古游船、收藏于中国航海博物馆的“仿明福船”、入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绿眉毛”……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更成为“文化使者”,将中国传统木船技艺带向世界舞台。
而惊艳的背后,是时间与汗水的沉淀。一艘30米长的普通木船,需要七八名匠人忙碌三个月才能完工;那艘71米长的郑和宝船模型,岑国和为此倾注了三年心血,才让古船的恢弘身影重现世间。
深知技艺传承不易,岑国和主动扛起非遗传承重任。他走进校园,用孩子易懂的语言讲木船历史,鼓励学生动手拼装船模;他的木船技艺馆今年已接待近万人,他总是耐心解答每个疑问,手把手教年轻人打磨、拼接。岑国和还将几十年造船经验以文字、图片记录,与图纸、模型一起整合归档。他期盼:“未来年轻人想学这门手艺,能对着档案揣摩形制,让传统木船技艺的精髓稳稳传下去、活起来。”
如今,岑国和的木船技艺馆,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窗口,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与学子。来自杭州的设计专业学生鲍雨婷在参观后由衷赞叹:“这种手艺太精美了,一定要流传下去!”——这句朴素的感慨,正是对岑国和所有坚守与努力的最好回响。
从古老技艺的传承,到现代船舶产业的蓬勃发展,船舶始终是普陀与海洋对话的纽带。而岑国和守护的木船技艺,终将伴着普陀向海而生的脚步,让千年帆影在新时代继续与海洋共振,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