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探索共富新路径 绘就城乡新画卷
记者 缪珊珊  2025-02-24 09:19
  

  偏远小岛生活困难家庭迁居本岛保障房、微公交编织城乡新脉络、乡创基地向海岛深处延伸……2024年,我区围绕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普惠一体化,探索海岛共富新路径,绘就了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幸福画卷。

  一间房承载安居梦

  近日,记者来到东极镇大岙村村民沈增道位于瑞欣家园的新家。房间虽不大,但功能区分明、干净整洁,透露着温馨。“这里比我们之前租房的地方条件好多了,而且租金便宜。”沈增道今年60岁,肢体残疾,妻子听力残疾,家庭靠低保维持生计。得益于小岛进城渔农民住房保障政策,前不久,他通过抽签获得了这套约59平方米的保障房。

  “以前在沈家门租房,房租要一千多元,几乎占了我们低保收入的一半。”沈增道说。根据我区最新保障房租赁政策,每名被保障低保对象入住36平方米以内的保障房,每月只需支付0.5元/平方米,超出部分按每月6元/平方米的价格计算。由于夫妻俩都享有低保,沈增道一家每年只需支付350多元的房租,“房子很新,上下楼有电梯,进出方便。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随时要搬家,心里踏实多了。”

  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推动海岛人口向本岛、大岛集聚,通过突破原有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界限,适度扩大受益群体,对部分迁居的偏远小岛生活困难家庭实行公租房实物配租。目前,全区已累计保障100多户小岛进城渔农民困难家庭,帮助他们实现了安居梦。

  一辆车铺就便民路

  “我们家住在茅洋村比较靠上的位置,以前坐公交要走15分钟,现在走几十米就能到站点了。”去年9月,1302号微公交线路延伸至展茅街道茅洋村村内,村民张海淑对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感到惊喜不已。

  调整后的1302号微公交从大展车站始发,经多个站点至茅洋张家,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比如我们这儿最早6点40分发车,算准时间提前5分钟出门就够了,不像以前要走很远,到了站台还不知道车什么时候来。”张海淑说,村里老龄化程度高,微公交为老人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近年来,我区聚焦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打造了敬老公交专线、就医专线、儿童友好专线等个性化公交线路,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让海岛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

  一体化书写新篇章

  为增强海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2022年以来,我区创新打造“没有围墙的海岛创业园”。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乡创基地7个,集聚新业态230余家,培育乡创客1100余名,累计带动2200余名农村闲散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吸引1350余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下乡创业。乡创基地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

  在教育领域,我区优化学校布局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去年,撤并了生源萎缩严重、办学水平相对薄弱的桃花中心学校,停办了办学基础条件较差的民办新居民子弟学校育才学校,学生均安排至城区学校就读。至此,我区历史性实现有需求的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学生本岛+大岛就读率达到100%。

  在医疗服务方面,我区创新打造“海陆空”立体化医疗服务网络。海上升级“共富方舟·健康守护”行动,让偏远海岛和渔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陆上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升级改造本岛片区的12家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空中利用直升机运送偏远海岛急症病人,有效提升医疗救治效率。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2家特困集中供养机构改造提升,在本岛区域打造3家民生服务综合体,服务内容涵盖助老、助残、救助等多个领域。

  过去这一年,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宜居宜业的海上花园城市展现新画卷。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张雯雯   责任编辑:陈超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