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区广播电视台)
东港街道红旗村观碶头,绿树掩映,农田环抱,一口老井旁静静矗立着一块石碑——这里,是周山烈士故居遗址。八十多年光阴流转,这片土地早已换了人间,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却从未随岁月褪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踏上这片红色土地,追寻一位青年从海岛走向战场的足迹,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周山,原名周中奎,1917年生于观碶头一个书香门第。作为家中长子,他天资聪颖、好学上进,13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定海中学(今舟山中学)。也正是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来自上海的进步教师,第一次在校刊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文字。革命的种子,悄悄在这个海边少年的心中生根。
1932年,周山中学毕业,被推荐至上海工作。十里洋场,繁华如梦,但他没有沉溺其中。黄浦江上外国军舰横行,租界里洋人耀武扬威,日寇步步紧逼、山河破碎……这一切像针一样扎在这个海岛青年的心上。时局的影响及与地下党员的交往,使周山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苦难人民,决定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周山毅然参加煤业救护队,冒着枪林弹雨,带领队员奔赴战场救护伤员。3个月时间里,这个文静的青年展现出惊人的勇气,不知疲倦地穿梭在火线上。在上海沦陷后,周山带领救护队员撤退至皖南。
1938年春,周山随煤业救护队正式编入新四军。同年5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满怀抗日救国激情的进步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1940年夏,周山以秘书身份随陈同生代表新四军赴泰州谈判。谈判破裂后,他们被软禁在泰州十余天。即使在软禁期间,周山仍不忘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向对方晓以大义:“只有把枪口对准日本侵略者,中国才有前途。”
翌年,周山转赴苏中地区,参加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层建设。在反“清乡”斗争中,周山率领短枪队员白天隐蔽,晚上活动,有时一晚要转移好几个地方,但周山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后来他回忆道:“我们与部队排成作战队形,露天宿在洒满月光的高粱地里,真有说不出的妙趣……”
1946年秋,周山率百余名干部战士插入国民党“清剿”区,在高邮县界首区周家垛部署反扫荡时,遭遇敌军袭击。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他亲自带一个班断后,吸引火力,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在他的故乡红旗村,从未忘记这位英雄。在观碶头山顶,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矗立,碑身两侧刻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纪念碑旁的一方展室内,周山的事迹与金明善、周中昭等革命烈士一道,永远被后人铭记瞻仰。东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计划专门展示周山烈士的革命事迹,让这一红色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如今的红旗村,早已旧貌换新颜。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持续推进,红旗村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不断壮大集体资产,构建起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增收机制。此外,红旗村在改造、提升村庄环境的同时,积极鼓励村民发展休闲文旅产业,不但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还推动了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化。
站在周山烈士故居遗址前,林风轻响,仿佛仍在低语那段峥嵘岁月。他从这里走出,最终长眠异乡,但他的坚韧、勇敢、忠诚、奉献,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岁月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记忆从未被忘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烈士的精神依然如明灯般引领着前路,激励后来者珍视当下、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