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普陀新闻
我区做优做强普陀佛茶品牌 一片叶子蹚出产业富民路
记 者 陈璐瑶 通讯员 殷思丹  2024-04-17 08:47
  

  正值春茶上市时节,近日,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联合发布2023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声誉前100位名单,普陀佛茶继去年入选之后再次入选该榜单,凭借834.31的品牌声誉值,位列榜单第76位。

  普陀佛茶是我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也是产业与文化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来,我区以产品质量绿色有机为底色,以佛茶文化融合发展为亮色,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普陀佛茶“三茶统筹”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技术赋能

  做优做强茶产业

  芬芳四月季,正是采茶时。随着气温逐步回升,普陀各地茶园陆续开采:塘头的普陀佛茶园里,采茶工人手持茶篓,穿梭在茶园中,熟练地采摘茶树上的嫩芽;桃花岛茅山山顶云雾缭绕,近千亩高山有机茶园内,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六横五星村内,百亩佛茶园茶香阵阵……

  生态茶园建设是实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区积极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依托技术赋能,用心做好“茶园生态化”“生产标准化”文章,在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这几年,区茶叶行业协会持续在东港塘头佛茶园、双岗岭核心示范基地、洪水湾家庭农场、桃花大立有机食品公司基地等地,开展海岛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应用推广,向茶农介绍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提升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综合素质。”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杰说,我区还重点实施普陀佛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程标准化建设项目,完成示范性标准化茶厂建设3家,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控可追溯。目前全区茶园面积为4400余亩,有机茶园面积1780亩,以普陀特产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生产企业、合作社10余家。2023年,全区茶叶产量6.2吨,产值820万元。

  文化加持

  打响特色茶品牌

  “普陀佛茶历史悠久,其茶文化的脉络可追溯至盛唐时期,在宋朝时得以兴盛,并于清光绪年间成为贡品,传承至今,其独特的品质与文化内涵已成为普陀的一张‘金名片’。”普陀佛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桂珍说,虽然普陀佛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但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赋予了它特殊品质。

  “普陀佛茶生长在北纬30°线这一地带,阳光漫射、雨露充沛、无工业污染,使得其矿物质含量丰富,尤其是硒含量较高,重金属含量较低,这些特点都使普陀佛茶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陈桂珍说,近年来,我区还积极加强普陀佛茶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持续开展普陀佛茶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挖掘普陀佛茶文化内涵,不定期举行斗茶赛、品茗会、佛茶诗会等活动,全面推介普陀佛茶文化知识。同时,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庆活动,参加国内外茶叶博览会、展销会等方式,扩大普陀佛茶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如今,普陀佛茶有众多荣誉加身,不仅多次在省绿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还先后被评为省区域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还获得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入选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其加工技艺还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机制创新

  “三茶融合”促共富

  在传统制茶工艺与科技创新的碰撞交融之下,普陀茶产业布局也向“新”而行,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创新研发,加快延伸产业链和附加值,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茶产业融合焕新。

  “普陀积极践行‘三茶统筹’理念,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文章。”在普陀区茶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春飞看来,“三茶”融合就是要以科技之力为产业赋能,让文化之美为产业铸魂,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普陀区茶业行业协会以普陀佛茶地理证明商标使用为契机,依托龙头企业完善“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生产运作模式,形成了“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着千家万户”的产加销一条龙的一体化格局,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茶叶企业还加强与中国茶叶研究院、浙江农学院等合作,开展茶叶烘焙技艺、茶多酚功能性食品研究,为普陀佛茶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区还积极创新产业营销,在佛茶文化发展基础上,依托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理念,开发佛茶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创旅游等于一体的新兴绿色产业。“我认为,茶旅文化融合是茶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途径,推动茶旅结合,能够在提升茶叶营销趣味性的同时,增加茶叶销售量与经济附加值,使佛茶产业旅游成为新亮点,实现佛茶产业与现代营销的有机结合。”潘春飞说。

转发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 初审编辑:陈发强   责任编辑:陈超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