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夺天工的石雕妙技

    普陀石雕源于中原,是一种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的民间工艺。经过历代工匠们的不断创新,普陀石雕形成了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地方风格,并融入建筑中,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成为非遗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今年40岁的丁朝夕是虾峙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工作室里创作石雕作品。房间内堆放着用于制作石雕工艺品的材料、工具、机器等,右边展板上,整齐摆放着一件件精美别致的石雕作品:《悟》《默默》《渔村》《荷花香台》等,或栩栩如生,或古朴庄严。 【更多内容】

  •     

    祭海 渔民对大海的感恩

    祭海,渔民感恩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反映海岛数千年特有的民俗文化,不仅在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我国东部沿海民间民俗中,也具有明显的共通性,是我国东海几千年海洋文化史上最具海洋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
    “谢龙王礼仪开始,迎‘龙王’!”在阵阵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渔老大将“龙王”请上桌,敬香祈福,祈求“龙王”关照螺门渔民开洋捕鱼,海不扬波、吉祥如意、旗开得胜、满载而归……2015年2月12日下午,一场渔民谢“龙王”礼仪在展茅螺门文化礼堂举行。 【更多内容】

  •     

    巴哈鳗干鱼丸面 一碗面里的海味

    很多舟山人早晨爱吃一碗海鲜面,其中就有人喜欢在面里加鱼丸、鳗干。鱼丸、鳗干做得最好吃的当属沈家门西大街巴哈面店。巴哈面店是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店,创始人是现在店主林幼琴的父亲。林幼琴今年60岁,她告诉记者,巴哈面店是普陀区手打鳗鱼丸的“非遗”传承单位,现在能手工将肉馅包进鱼丸的全舟山只有她一人。
    鱼丸又称鱼圆,巴哈面店的鱼丸是用鳗鱼肉制作而成。鳗鱼一般选用本地新鲜鳗鱼,不用外洋鳗和冰鳗。林幼琴说,要先把鳗鱼洗净剖开,去内脏、鳍花、脊骨、皮和头尾,   【更多内容】

  •     

    舟山锣鼓 奏响东海浩歌

    锣鼓喧天,奏响开捕号角,海岛欢腾,喜迎八方来宾。浩瀚的东海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也孕育了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舟山锣鼓作为代表之一,以锣、鼓、钹及锁呐为基调,间以丝竹,表现出东海渔民豪爽粗犷的性格和战斗风浪时壮阔、惊险的场面以及开船、拢洋等节日欢腾、热烈气氛。
    舟山锣鼓,早在明代就已在舟山群岛流行,清代渐盛,原称“海上锣鼓”或“码头锣鼓”,与东海渔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更多内容】

  •     

    “桃花会” 庆丰收 祈太平

    热热闹闹的“桃花会”预定于7月19日至21日在桃花岛举行。
    “桃花会”原名“稻花会”,为水稻扬花时节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迎神庙会,是桃花岛特有的传统民间活动。“稻花会”历史悠久,相传,早在明代时已出现“稻花会”民俗。据民国《定海县志》记载:“在七月间……桃花岛则赛稻花会,各庄往观者颇众。”“稻花会”取传统文化中的“秋报”之意,在舟山影响很大。举办之时,参与者不仅有桃花岛居民,还有六横、虾峙、登步和蚂蚁等周边海岛居民组队前往,岛上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更多内容】

  •     

    财伯公传说 雾夜的无声守望

    当“东极幸福轮”缓缓驶向东极庙子湖岛,除了蔚蓝的海洋、漂泊的小船提醒你东极就在前方,那远山上手持火把、目光炯炯的雕像,在你还未踏入这块璞玉之地时,便让你有了探知的欲望,期待聆听这座岛、这座雕像的传说。
    日前,经过2个小时的船程,记者来到东极庙子湖岛。想要知道财伯公的传说并不难,岛上70岁左右爷爷辈的村民基本都能说上两句。魏根华今年77岁,从小跟着爷爷父亲出海捕鱼【更多内容】

  •     

    普陀船模艺术 让海之遗产再“扬帆”

    船,对普陀而言,是不可缺的交通工具,更是承载着无数人浮沉于大海的深刻记忆。先期岛民以行船出海打渔为生,对渔船有着深厚感情。如今,有关海与船的故事,幻化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模,继续述说。
    旧时,渔民打造渔船都要先制作船模。如今,普陀工匠们根据历代海船船型,按比例缩小外形及内部结构造出船模,并在船头、船尾、门窗、围栏及舱内等部位雕饰精美的吉祥图案,对研究古帆船及渔船发展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9年,普陀船模艺术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内容】

  •     

    传统儿童游戏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拉网抲鱼”、打弹子、批红毛人、扯线棚……这些耳熟能详的游戏,伴随了“70后”和“80后”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也镌刻了珍贵的童年记忆。近日,记者来到沈家门街道中大社区“游戏老顽童”赵学敏老人家中,听他讲那些充满趣味的传统儿童游戏。
    赵学敏今年84岁,见到记者来访,老人很高兴,拿出自己整理的传统儿童游戏展示起来。一张白纸,一支笔,不到一分钟,一张“网棋”棋谱就画好了。【更多内容】

  •     

    普陀渔民画 用色彩讲述渔家故事

    普陀渔民画由古代船饰画演变而来,是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普陀渔船史话》记载,船饰画绘画技艺通过世代流传,后一代渔民传承船饰画粗犷、夸张风格,最终发展成现代普陀渔民画。
    普陀渔民画以渔民生产、生活为题材,以海洋生物、海山景观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构思大胆,想象丰富,色彩斑斓,个性鲜明,具有现代绘画艺术韵味。而渔民画作品大多出自渔哥渔嫂、渔家儿女之手,他们用绚丽的色彩描绘普通渔家生活,也描绘出神秘而独特的大海。  【更多内容】

  •     

    晒盐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汗水

    晒盐技艺在舟山历史悠久,“煮海为盐”的历史已逾千年。2015年,晒盐技艺入选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月下旬的一天,记者走进朱家尖顺母盐场记录晒盐工序。远远望去,水平如镜,盐白似雪,被石垠分割开来的一格格结晶池,在烈日下隐约闪着光。几名晒盐工正准备收盐。
    晒盐工杨冠达告诉记者,晒盐兼具体力和技术,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制卤,用水泵将海水引进蒸发池,通过自然蒸发,得到高盐度的卤水。【更多内容】

  •     

    千年传承留余香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凝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技艺的一个核心原则。翁山香谱及传统制香技艺依据古代先翁诸法,传承《周易》《黄帝内经》等古法养生配伍,经过长期摸索、改良,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深受欢迎。
    传统制香技艺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与悠久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相伴相生。近日,记者走进翁山香谱及传统制香技艺传承人翁鉴智的“自在香舍”,近距离感受这项非遗的魅力。  【更多内容】

  •     

    好一杯观音莲花茶

    取一朵莲花放入杯中,以沸水冲之,莲花在杯中绽放,茶汤金黄透亮,犹如佛光。呷一口茶水,入口初味质朴,中味清香,余味甘甜绵长,最能清心养性。作为普陀山佛教文化的代表,2015年,观音莲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谢先辉是观音莲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舟山市慈沁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近日,记者来到该公司位于朱家尖香莲村的莲花产业园地,这里种植着200余亩瑶莲,正值瑶莲采摘期,工人每天可采莲1万余朵。   【更多内容】

  •     

    千缠万绕手艺活

    双梗结,用于打缆;连子结,用于网口收紧;护士结,用于伤口固定……不同种类的渔绳结可应用于物件的提、抬、挑、拉、系、缚。渔绳结诉说着渔民生产生活的美好故事。
    近日,记者来到我区渔绳结编织技艺传承人李芝琴的工作室。一走进工作室,记者就被满墙各式各样、颜色鲜艳的绳结所吸引。李芝琴告诉记者,渔绳结产生于海岛特殊环境和劳动生产,广传于海岛民间的一种手工技艺,也是海岛居民用于娱乐、美化生活的一种形式。   【更多内容】

  •     

    根雕艺术 “朽木”化神奇

    根雕,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经过丰富联想和艺术加工,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普陀根雕艺术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列入第四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普陀根雕艺人的创作题材以表现海岛民俗风情为主,但多为业余创作,保护传承形势比较严峻。
    近日,记者走进根雕艺人钢杰位于六横的家,如同走进一个根雕展览馆,目之所及都是根雕。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