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舟山国际水产城实现交易量75.2万吨、交易额130.3亿元,电商产值达1.5亿元,产品已辐射至国内20余省(市、区),其中30%左右出口欧盟、北美和韩国、日本等国家(地区)。名列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大市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荣评“中国商品市场百强”“中国梭子蟹交易中心”“2017年全国最具影响力水产批发市场”等荣誉。
舟山国际水产城30年华丽转身历历在目:从750平方米到35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从小仓库到渔港海岸的“新地标”;从流动鱼贩间简单的地摊交易到国内外客商云集的筑巢经营;从单一的鲜品交易到活、鲜、冻、干水产品交易;从传统的国内市场交易到现代化的国际贸易……舟山国际水产城着力打造多产业互动提升、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国际化渔市。
现任普陀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党委第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的谢茂康亲身经历了舟山国际水产城30年华丽转身。
港边一小市
舟山水产品销售之路历经坎坷。1985年3月,国家全面放开水产品市场和价格政策后,水产品出现多渠道流通的格局,沈家门渔港自发形成了鱼市。但因此屡屡发生强买强卖、渔港航道受堵、沿港随处设摊交易、路面邋遢、鱼腥味弥漫的现象,偷税漏税情况日渐突出。
为制止这种情况,政府部门由我牵头起草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管理的通告》,工商、公安、财政、渔政、渔监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联合行动,从而较快地阻止了市场混乱状况。同时,按通告要求,在滨港路西端的海军码头场地内设立全区水产品交易市场,于1989年5月20日开张。当时,这个市场的年交易量达到6000吨,交易额达4000万元。
迁市选墩头
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兴盛,让人们看到了水产品交易的广阔前景,1991年上半年时任普陀区区长马其忠等领导带领有关部门人员到实地进行考察;次年二月,时任舟山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嗣盈和普陀区副区长刘爱世带领市建办、计经委、工商局、水产局等部门负责人赴杭州向省政府副秘书长周洪昌作了《在沈家门建造水产市场》的汇报。
省政府认为,在舟山建立专业的水产品市场,对发展经济、搞活流通来说是完全必要的。省政府同意在普陀建一个市场,并提出了由政府牵头,以工商管理为主,水产部门负责经营的指示。
市区政府根据省政府指示,经过充分的调研分析,决定把这个市场迁址到墩头、蒲湾地段。墩头建场的初始阶段是在1991年,当时工商局向政府贷款40万元建造码头开市。
到1992年3月,区政府为加强对市场的领导,成立普陀区市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王克云、张贤章和我一起同工商、计经委等部门进行市场一期工程开发建设。一期总投资600万元,填土6000平方米,驳岸240米,建起栈桥3座,浮码头5座,建造交易大厅1100平方米,营业管理用房1500平方米。配备日供水能力135吨和500KVA供电设施等一套,使市场条件得到改善。
1992年6月水产品交易市场正式迁至墩头,冠名为舟山市沈家门水产品交易市场。市场体制升格为科级事业单位企业化,改由区政府直接领导,区工商局在市场设工商所,区财政局在市场设税务办公室,公安部门在市场设立治安办公室。区政府规定,场内的工商、税务、公安部门由市场管理。
到1995年,市场冰鲜年交易量达7.9万吨,交易额6.3亿元,比建场初期分别增加12倍和15.7倍。
崛起水产城
1994年底,国内贸易部出台的《全国商品市场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大连、舟山、青岛、诸城建设一批重要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为此,区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先后派出时任普陀区常务副区长张妙龙、麻广灵等领导,带领有关人员上北京,向国家计委、国内贸易部、全国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农业部等部门要求将市场批准为全国性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省人民政府致函国内贸易部,要求批准市场为国家级中心批发市场。市委市政府也将市场二期建设列入了“9388”工程项目之一,作为市区政府建设项目重中之重。
1995年2月10日市委等四套班子领导带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来市场现场办公,会议一致同意区委区政府的汇报意见,并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沈家门水产品交易市场问题专题会议纪要》。
在这样利好形势下,区政府乘势而上,于1995年3月14日成立了舟山市沈家门交易市场二期工程建设指挥部,由时任普陀区副区长的麻广灵任总指挥,夏贤行和我任副总指挥,具体负责拆迁和筹资工作。
为确保国家级市场的建设,区政府确定了“两手抓”方针,一手抓市场总体规划的实施,一手抓资金的筹措。
根据市政府安排,由区政府与舟山市建行签订第一份联合开发建设渔市大街协议书,拉开了1995年实施二期工程建设的序幕。
为推进建设,市场建设指挥部抽调30余人的队伍,进驻蒲湾村开展工作,期间通过招投标和招商引资在兴建路南边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4800平方米的干水产品市场,同时建造了一批小冷库和冰库,兴建了市场商业服务区、文化娱乐区、仓储区、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区、十三层高的(占地25亩)渔都大厦,进一步完善市场内的道路、水、电、通讯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
经过三年开发建设,市场内的“四区一街”(活品交易区、鲜品交易区、冻品交易区、干品交易区、渔市大街)框架基本形成,总投资3.5亿元,其中自建项目1亿元,招商项目2.5亿元。
随着硬件建设的逐步完善,市场的规划建设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建设指挥部和市场领导班子不再局限为鱼货交易提供场地的硬件建设上,而把力量转到了市场软件环境的改善上。当时,时任普陀区区长周克非带队专程去温州、松门、石浦水产品市场考察取经,并由我起草“筑巢引凤”“放水养鱼”等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生产者、经营者参与市场开发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市场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1997—1998年,通过流通领域秩序整顿和由我起草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将分散在荷外、东河市场、海军码头三地周围以沈忠常为代表的52家活品经营户有计划引进场内“落户”。经营户采用场、船挂钩方式,把渔民捕获的活梭子蟹收集起来,统一向国内外市场批量销售。冰鲜经营户从建场初期67家发展到187家。
1999年7月,东河二楼干水产品市场和日新市场干品经营户整体搬迁至干品交易区,并创出了舟山批发企业特色品牌。这样一来,市场交易从单一的冰鲜鱼向活、鲜、冻、干多元化发展,使市场成为水产品聚集地。这种聚集效应还催生了周边饭店、旅社、银行等服务业的发展。市场先后改名为舟山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
鱼市展蓝图
2009年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二十周年庆典暨提升改造工程奠基仪式时,区四套班子领导参加了奠基仪式。第三代市场的提升改造工程按照“以商务开发带动市场改造,以市场升级换代带动商贸繁荣”的总体思路,以“交易、展示、观光、旅游、购物、商务有机结合”为目标,体现高档次、高品位、高标准、能接轨国际的要求,改造建筑总面积19余万平方米,将分三期进行:一期建设完成商务大楼及其裙房、服务式公寓、渔需品超市等;二期建设鲜品交易区、交易大厅,同时完成城市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三期完成其余的活品交易区、活鲜品超市、物流运配中心及其它后勤服务配套等设施,共投放资金5.5亿元。
2010年开始,水产城启动了总投资13.5亿元,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提升改造工程。2015年5月,活、鲜、冻、干水产品交易区和商贸旅游服务区等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全面建成水产新城。
此外,水产城还积极探索“互联网+水产交易”发展新模式,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和O2O在线线下融合平台,开设水产品微商城,联合开发海上互联网交易平台,打通渔场到市场,市场到商城的远程在线交易环节,2017年实现电商产值1.5亿元。
2016年12月27日,经浙江省旅游局评审,全国首家以水产品贸易为依托的产业体验旅游4A级景区——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景区正式挂牌。水产城聚焦“舟山海鲜+文化旅游”新业态,以打造大型旅游文化产业综合体为目标,设有渔文化展示馆、渔港小镇会客厅、空中花园、渔市拍卖体验大厅、海鲜美食广场等渔港特色景区模块。景区里的海鲜大卖场经改造后,拥有活鲜展示区、鲜冻品及半成品展示区和一个约130平方米的海鲜体验区。游客不仅可以看到活的海鲜,摸到冰鲜鱼货,还可以在体验区品尝舟山的特色海鲜。“互联网+水产市场+商贸旅游”的发展模式,成为了水产城贸易转型新的起点。景区年接纳游客达75万人次,旅游产值达1.8亿元。旅游成为舟山国际水产城发展新动力。
文创产业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水产城在转型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元素,在市场内引进文创园新业态,以吸引游客,做大水产品贸易。2017年6月2日,水产城约1000平方米的文创园区正式开业,填补了水产城旅游文化产品的不足。文化创意园区将文化商品组合成人文要素,把舟山传统渔业文化注入到商贸旅游发展当中,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旅游经济的繁荣。目前文创园已经引入7家文创商家,2017年,文创园区共吸引游客10万人次,开展体验式拍卖100余次,累积实现文旅产值5000万元。
在水产城建成30周年之际,水产城将打造全国一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基地、全国水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水产品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提升改造后的舟山国际水产城将成为城市发展“新地标”。
昨天的奋斗历程已成为历史。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已经一周年,水产城人又站在新一轮的创业起点上,将继续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优质服务,诚信经营”的企业精神,以“开发海洋,振兴舟山”为己任,主动融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搭建“互联网+渔场+市场”联动大平台,为建设市场大省和海洋经济强市再立新功,以“弄潮儿”的姿态勇立潮头,水产城人永远向前进!